Appearance
互联派分享会
演讲稿-互联派2019年9月
标题:那些做产品的日子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来自产品技术中心的温宇彤,是个做技术的。我是大家口中的“程序员”,但今天要讲的内容和技术 没太大关系。今天要讲的内容属于技术的“隔壁”,是一段我曾经在团队中作为产品人的故事。
我们曾经通过封闭社交环境,打造了一款现象级的社交产品,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的壁垒,甚至垄断了学校范围内 各式各样的资源。
时代背景
我们将眼光聚焦于一个时间点,2016年初。这个时间点在微信红包引爆春晚一年后,距离小程序发布还有一年。距离短视频爆发还有大半年。直播市场正在拼杀。
当时处于4G时代中期,市面上的社交产品都没有充分利用4G的特点,可能是因为流量太贵。
当时的互联网社交被三分天下:
熟人社交 - 微信、QQ
陌生人社交 - 微博、陌陌
论坛式社交 - 贴吧、天涯
在2015年,人人网全年亏损2.2亿美元。超级课程表想要做社交,却被卖片的攻陷。豆瓣、知乎以UGC为主,不优先考虑社交。
当时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上,硬件上处于瓶颈期。苹果从6~8都没有太大的创新,小米4之后开始没有自己的态度,老罗在讲情怀交朋友,三星在搞边缘曲面屏。软件上处于创意匮乏期,用户们没有新的东西可以玩了。 市场上突然出现一种概念,叫“校园社交”。校园社交看上去像是一片蓝海,因为没有成熟的产品。大厂们也都在尝试(QQ校友,支付宝校园生活),但也没人成功。
校园社交其实很难做,首先它有地域性。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性,除非为每个学校定制功能,不然很难满足各式各样的用户需求,做出来的产品就要么太平庸,要么功能太多做不完。其次校园社交具有封闭性,需要线上和线下结合,这样就导致推广产品的时候需要和学校合作。这个合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商业合作,校园社交需要深入校园生活,配合各种学生组织来做线上线下结合。
校园社交需要这样一个产品。它扎根于一个学校,由学生组织创建,可以轻松调动学校的资源来做活动,可以亲自去收集来自用户的需求,可以有学校各部门来配合实现学生们的需求。每个用户都是实际存在于身边的同学,只是或远或近,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带有一定的标签,让所有的用户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来找到对应的人。 实际上我们都做到了。
都做过什么
刚才讲过,我们打造了一款现象级社交产品,打通了线上线下,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资源垄断。
最开始的时候,得到学生处老师的帮助,拿到了全校学生的实名数据。注册账号的时候需要输入身份证号,来和实名数据做比对。这就保证了每个用户都是真实存在于身边的同学。最初的时候只有一个类似朋友圈的东西,叫“工大朋友圈”。还有一个像微信看一看的地方,用户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发的类似推送一样的东西。下载二维码随录取通知书发送到新生手里,在入学之前新生可以查到寝室、室友、课表等入学之后才能知道的信息。这吸引了几乎全部的新生都前往注册。
大版本更新之后,朋友圈变成了贴吧。帖子内容被分类,放在各种“圈子”中。在期末的时候可以在app内查询到成绩,还能看到各种有趣的数据展示,比如“挂科率最高的课”。放假之前做了“约同行”,填上自己的车次就能和其他同行校友进入同一个聊天室,可以相约拼车同行到家门口。
再后来,我们想要让用户更能感知到屏幕中的人确实存在于自己身边,我们做了“视野”。是一种像Instagram一样的信息流形式的功能,主打“位置”和“图像”。提供了更方便的拍摄方式,只需要点一下拍照按钮,不需要输入任何内容,就可以向其他人分享眼前所见。当时短视频刚有爆发的态势。
2018年结合学校主要8大社团,组织了一次线上线下高度结合的活动。全校范围内寻找二维码,使用app扫码,凭app内显示的凭证,就可以去操场上对应的社团参与一次社团活动,这样就可以不加入社团也能感受一次社团的文化。最后按照寻找到的二维码数量会有排名,按照排名发放奖品。为了让参与活动的人们产生互动,我们允许组队来合计票数。
在游戏上也进行过尝试。2048小游戏在全校范围内排名,排行榜会被全校同学看见。每周是一个赛季,赛季结束分数会被刷新。前五名有段位名称,单独显示在排行榜第一页。
教育方面,团队派我回到之前的研究所创建小组,开辟了跨平台app方向,学校和团队会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三年过去了,第一批成员也已经开始实习了。
扩张外校,但遇到重重困难。原样照搬给其他学校在业务上会水土不服,但没有精力为每个学校开发合适的功能。在校领导之间的合作上也出现了问题,因为推广一定要得到对应学校的支持,但由于双方校领导谈过之后两边都没有合适的人来对接,最后不了了之。
在产品上思考过的一些事
实施之前要思考那些事
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解决了什么问题
用户为什么要用
社交应该基于什么?场景、资源、关系?
需要基于场景。就像两个人坐在一起,如果没有话题,就只能尬聊,甚至不说话。资源是硬件条件,业务需要足够的资源来支撑。关系是需要培养的东西,是平台产生的结果。
一些方法论
在大圈子使用的法则,可以封闭在小圈子中,同样适用
一切围绕用户,和用户交朋友。
一拍大腿说“要是有这个东西就好了”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
不要去问用户想要什么产品,试着让他们提问题
在世界上有汽车之前,商家问客户“你需要什么样子的马”,客户甚至会说“会飞的马”。但他们只是想要更快的 速度和更高的效率。如果直接想到了另一种更好的产品形态(汽车),会直接取代马。
希望自己是开发者也是用户
做自己的用户,去使用自己的产品。
微博CEO。
一些思考
性格融入产品
一些喜欢的产品人
张小龙 - 产品有人的性格 乔布斯 - 对产品像对自己一样苛刻
由产品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如产品
产品无对错。结果有无数种。
事情不是非0即1的,往往好的结果都是介于0和1中间一个最合适的点。
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做适合自己的事。
想要为世界留下一些自己的东西,带有自己性格的,能在微妙的程度上影响这个世界。
为什么坚持折腾
同样的思考下比别人多获得更多的经验值
想让自己更高级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