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热土

2015-2-26

如果可以再给我的假期余额续上更多的一秒,我也愿意用这一秒再去拥抱这个小城的热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在这个辽西小城养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的人,我是这“世世代代”中其中一代的其中一个。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余年,自然也对这方土地产生了热爱。拜读过《生死疲劳》之后,对这土地的热爱又更深了一层。古有言:“乌鸟之情,愿乞终养”。长辈们都要求我们“能飞多远飞多远”,但我希望,如果可以,多年后我要回来建设这片养育了我们一代人的热土。可怜的是,我一个学计算机的工科生,能做的方向无非是像当初MS那样,让所有人的书桌上都摆着一台电脑。不过更理想的未来是,像苹果一样改变了世界。结果现在的状态是,整天都在想着拯救世界,最后创意与灵光被抽干,剩下干巴巴的一个人,碌碌无为。

寒假结束了。

如开篇所说,寒假中唯一留恋的,就是这方热土。

这里是辽西地区的一个小城,美其名曰“叶柏寿” ,隶属于朝阳市建平县。虽说这里的人民一直很拼,但是经济与政治斗争不断,滋生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领导,占着茅坑不拿纸,所以这里的政治与经济还有文化什么的一直都没提高上来。县城的中心原本是一个名叫转盘街的地方,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转盘。当初建立的初衷应该是为了缓和城市中心的交通拥挤,或者是其他什么的我也不清楚,因为建立那地方的时候我还没出生。转盘最中央是一匹铜马,后来大铜马的名字传开了,这个东西就成了叶柏寿的象征。大概是在我初中快要毕业那年,转盘街附近修建地下商场,就把大铜马拆了。那镀的一层铜,不知道被换成钱塞进哪个老板的腰包了。

城市最南方是环城公路,公路下面有一个干枯的河床,名曰“牦牛河” 。小学三四年级时学校组织捐过钱。捐钱过后牦牛河的河床上多了几排水泥管,后来水泥管也没了,除了下水道的污水,再也没见过牦牛“河”里出现过其他的可以把它叫做“河”的水。但环城路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整条路的两头向北一弯,和著名的“101国道”接上,就把这个小城围了个严严实实。

小城的南北都是山。北山肩负着整个小城的有线电视任务,赶上天朗气清的日子, 可以远远看到山顶上有一个小屋,比小屋更显眼的是小屋旁边的大天线。因此北山又被称作电视塔山。南山的路蜿蜒曲折,路程大概是去北山的双倍,更不要说在城里看到山上有什么景色了。不过如果能走过这十多公里的路,就能看到山顶的一块大石头中间有个一人高多的洞这样的景观。因此南山被当地人们称为“窟窿眼山”。西山是采矿者们的发财地,本来到了春天还会绿的山,现在到了夏天都不会有能展现的出生机的颜色了。东面没有山,如果一直向东走的话,不出半小时就会一不小心走出这个城镇。那边有高速公路,可以通向其他的很多城市。那里也是这个小镇上的人们背井离乡的起点。

小城作为这个县的中心,具备着一个区县应该有的所有机构:县政.府、警察局 、检察院、县医院、各村派出所、教育局、银行、保险公司、计划生育工作站、学校、幼儿园、老年公寓、网吧影吧烤串一条街宾馆……除了县中心的这个小镇,似乎乡下的其他镇露脸机会不多,换句话说,很多关于这个区县的新闻基本都发生在这个小镇。7年前在某小学门口一个学生被大货车刮倒,紧接着另一辆货车从这孩子的脑袋上压过去;半年前某高中高一女生在医院生下孩子,两家正在商议结婚;新年期间鞭炮一条街失火,一瞬间一条街灯火通明……这就是我们这个安静中略带热闹的小城。

小城里的人大多具有纯正的东北血统,也有一些蒙古族人。人们都性格爽朗,为人耿直……(省略一群赞美的话,我不是领导派来的托)有时候在街上会上演一些离路口只有十多米还要跨越护栏、碰瓷不成反被敲诈、一句口角之争从公交始发站骂到终点站等街头闹剧。小镇的经济条件中等,不过如果图个安稳,在这个小城里做点工作养养家还是说得过去的。不过最理想的状态还是去大城市赚钱回来花。人们在这里的收入普遍在1000到2000之间,专家教授级的人物可以拿到一年几万到十万的年薪,老师是最受欺负的,假期补课加班没有加班费还要天天来,不过机智一些或者是资质老的一些老师,一个假期也能捞个几万到十几万。我说的这些,也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缩影。

小镇的人大多都在紧追时尚与潮流,年轻人总是冲在时代的最前方,获取着最前沿的消息,例如苹果iphone6发售、MS Windows10发布、小米4又开发布会了等等消息。可惜的是,听到消息也看不到货,能看到货也比官网买来的多那么几百块钱的价位,和一个“进入wo的世界”的开机音乐。

这里的经济大多被那么几个王牌行业占领:网吧、烧烤、辣串。网吧是这个城镇中小学生的天上人间,是小部分中年人消磨时间的地方,是更多高中与大学生度过漫长假期的地方。烧烤是这里的老牌行业,难过的是没有专利,想做就能做,成本也不用太高,街边的出租屋,门口垫上两块砖,支起一个烤箱,一个烤串屋就这么成立了。当夏天的时候,所有适合开烤串摊的地方都被商人们占领,能开上一个烤串摊,就代表着这个夏天能捞上几万块钱的油水。与烤串齐名的是建平辣串,传说中用糖醋酱与肉酱拌的土豆片与牛排。辣串历史悠久,早就追溯不到源头。后来做辣串的越来越多,卖辣串的人们把辣串和麻辣烫一起卖,开起了一家家的辣串屋。与烧烤不同的是,辣串一年四季都盛行,烧烤只是在夏天是高峰期,冬天吃烧烤也只是吃个情怀,家乡的味道。辣串成本极低,一个土豆做出的辣串能再买一斤土豆。口说无凭,上图的话太无节操,辣串这种东西,是真的不能貌相的。

小镇的人们崇尚背井离乡去外边求学或打工,这个冬天是我外出求学回来的第一个寒假。阔别已久了的家乡,下了火车的时候,扑鼻而来的是晨露结霜的气味,不用抬头看站牌,就能确定这里真的是养育了我二十多年的家乡,我又踏在了这一方的热土上。稍事休息过后,奔向了拥抱家乡的路。驱车驶在这二十分钟就能逛一遍的街道上,没素质的鸣笛声听来都是对过去的回忆。冬已深了,空气中我还是能捕捉得到金秋留下的稻香。走在崎岖山路上能感受得到山的威严与德高望重,走在平整公路上能体会得到多年来这条路饱经沧桑——十三年前,我是看着这条路铺成的啊……

这就是我离开所谓大城市大连,回到家的第一天所感。而现在正是四十多天后,明天又要踏上旅程的开学前夜。 如果可以再给我的假期余额续上更多的一秒,我也愿意用这一秒再去拥抱这个小城的热土。

用二十分钟去驶过那101国道——这个城镇的动脉;

用半小时去走过小镇的主街——这个城镇的脊椎;

半小时辣串;

一下午金座网吧的欢跃;

一场彻夜畅饮,东环岛胖子烧烤的无眠之夜;

高中路口的小吃一条街:街景和咖茶族的冷饮、小馋猫烤肉拌饭、茂盛园的炒面与勺园的早餐大包子;

每年高考的不夜城——职高、实验高中、一高中的三校一体;

昔日安静的环城路,过年期间的烟花爆竹一条街;

……

只是这些都还没来得及一一告别,我就踏上通向远方的路已经有两次了。像三毛那首诗中写的那样,“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棵树。”不同的是,我想做一棵伫立在这片热土最中央的一棵树,就在这里看着小镇千百年的变换更替、人口交换,像守护者一样观察着它的昼夜交替、兴衰变化。可惜又无力的是,我只是一个人,一个被这个小城养育的“世世代代”中的其中一个,仅此而已。我也必须去随波逐流背井离乡,否则没有未来与梦想可言。多年过去了,我确实像守望者一样观察着这里的兴衰变化,同样也在属于我自己的史册中默默地记录着属于这里的一切,那又有什么用呢?多年之后,当我的记忆与苦心终被时代的黄沙埋没,留下的仍然是一刻不停向前走的时光。而那些我曾深爱的小镇的一切、属于我们的热土,就会像从来没来过一样,被历史的车轮碾成微不足道的大小,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做的这么多的一切,我从未后悔。只因我热爱这片土地。这爱就是如此深沉与厚重。不要说历史的车轮如何碾过,就是这里的情况一天变换个八百个样,我还是会一一记下来。多年之后,我记录的资料就会像小时候的翻页动画一样,一点一点地表演着这个小镇几十年来发生的一切。时间在变,人也一批又一批的换着,不变的是这个小城有那么一批人一直在这里守望着,观看着日月交替与这个小城的兴衰变化。这些人才是这个家的守望者,他们守望着这片我所热爱的净土。

如果可以再给我的假期余额续上更多的一秒,我也愿意用这一秒再去拥抱这个小城的热土。

仅献给四十多天没拥抱完的我所热爱的这片热土的热爱。

开学快乐。

这篇文章不会出现在我们的微信平台[细雨梧桐]上。

微信号:rainandbuttonwood

X.T.
2015.02.26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