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记为mos奋斗的这六周
2014-11-29
记这六周,还要从九月的招新开始记起。
军训刚结束的时候,来招新的社团不计其数。和我同班的同学都扎堆进了计算机专业的128实验室,只有我一个人单枪匹马来到了集成测控技术研究所。这可能是一种巧合,或者说这是我的命运。六周考核已经过去了,我的杂事本已经撕得不成样子,但是招新那天我在本上记研究所信息的那一页,始终没有舍得扔掉。
六周过来,除了陪我从头走到尾的队友、学长们,也就还有这一直没有剪的头发了。
终于可以很正式地在自己的名字前面严肃地打上一个“mos”前缀,祝愿自己能一直这样坚持走下去。
初入研究所
最初听到研究所的消息是无线电小组的学姐去自习室招新,最初来到研究所是绿能组的佳哥带我来参观。最初了解研究所的日期记不清了,应该是研究所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了解研究所也就是每天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一天来参观研究所,停留时间最长的就是在mos。当时还不知道这里每个人都是什么性格,就像考核期最后一次发表时健哥说的那样,当时看研究所还是一张陌生人的全家福。第一天来时遇见的是温哥和健哥,先是温哥给我介绍了mos组的一些事情,然后带我去对面桌的广义组参观,顺便和广义的两个妹子互黑了一会。在那时候我感觉到,研究所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搞研究的地方,这里更多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人性化更多一些。
第二次来研究所我就径直来到了403,这一次来遇到了川哥。在我炫耀我用易语言编的一个小软件的时候,川哥问到了数据库,由于我那个软件接收信息的方式是利用我的邮箱,面向的用户也只是我的同学——那就是一个统计同学们联系方式的一个小程序——也就没想到数据库的事。后来同行回东山,一路上在川哥言谈中我受到了研究所文化的第一次洗脑。经过这么两次参观,似乎我就已经决定了要加入mos了。
mos进击记
这个标题也是我这6周以来在笔记本上的题目。回想这六周的进击,仿佛一档短期电视连续剧。序章《操作系统发展史》,美好的十一假期就这么被吞并了一半;第一周《对操作系统及其原理的初步理解》,我在ppt里粘上了安卓发展史的6个ico想卖个关子结果被川哥直接点破;第二周《我看LINUX》,第一次接触这个和windows平起平坐的OS感觉是那样亲和,打开文件系统似乎看到了手中的安卓手机的完整版;第三周转为团队任务《微内核操作系统发展历程与未来设想》,和我一组的是靳晓博和朱少龙,先分工协作最后再汇总,就有一种一个完整的C程序中一群子函数在主函数中万剑归宗的感觉。第四周到第六周《单片机的学习与探究》I、II、III,可惜的是在第五周结束的时候,队友龙兄遗憾退组。
每周一篇论文和一份ppt,每周定期的任务和定时的发表,军训之后半个月又重新回到了紧张的生活中。而后我在健康教育课上发表了一篇ppt,提到研究所的时候我这样评价这段日子:“我享受那种一切都那么正规正式的生活。”有时候我也想把研究所给我洗脑的内容带会班里跟同学们共享,不过每次都失败了。后来我明白了,一种思想是不可能仅仅通过一张嘴来说就能传达得到的。
Mos进击记在2014年11月24日划上一个逗号,那一天我被录入集成测控技术研究所,成为了mos小组的一名正式成员。
“一连串艰苦的回忆,但我们还是勇敢地向前行。只要是我们不想努力的时候我们随时都可以放弃。但支撑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是那种对梦想的追求。”6年前小学毕业作文中有一段我这样写道。6年之后我又把这段话搬了出来,体会到了这段话的经久不衰。回想这一路走来,我对梦想的执着还是那样从未放弃过,就好像高三那一年拼了老命从蓝翔的分数提到了工大。
事情发展到这里,mos进击记也只是完成了一个序章,大学的生活也就才只写了一页。我的大学生活,从这里开始了。
至于对考核期的感想,实在没什么多想的,比起日后求职轻松多了。这里只是一个开始吧,希望以后的我离开学校出去之后真的可以什么都不怕。考核的最后一个晚上,那种失落感的确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考验。有成功就应该体验一次失败,这个是可以继续传承下去的。
万绿丛中一点红
07年的时候姐和姐夫在这里毕业,经过毕业后的奋斗才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当家人听说这所学校的情况之后,十分不想让我考这里,原因就是他们听说这里不好。当查询到录取信息的时候,我最先告诉了我姐,我说,以后咱就是校友了,你是我老学姐。姐没说什么,只说了一句“不知道该祝贺你还是打击你”。当我兴致勃勃地去告诉家里的每一个人“我被录取了,我是大学生了”的时候,反馈回来的无一不是偌大的打击。
那年就是今年,我19岁,高考刚刚结束,我在人生的转折点成功了,我从本来连蓝翔都考不上的分数逆袭到了二本线以上40分。但在别人眼中我失败了,我考上了他们不喜欢的学校。我在那一天的傍晚体会到了什么是“压力”,但在那天的午夜,我明确了自己的态度:路是自己选的,也是自己走的。
8月28日,我站在工大的门口,对自己说:从这里开始,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后来发现这段新的旅程真的很难,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像前人说的那样艰难。
一直到了我进了研究所,遇见mos——这个位于学校主楼最西面的一块小地方,仿佛与世隔绝,又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里有先进的思想和一些都在努力奋斗的集体,他们不甘心与眼前大学的各种现状,在这里努力,为未来奋斗。正如院长老王在刚来这所大学时候说的那句话:就算是石头,我也让他开出花来。
外面的学生们满足于应试教育,以为考试都能过就会有个好的未来。更多的人把考试当成自己的上限,挂科、重修成为家常便饭,熬过四年,混过毕设,一切万事大吉。紧接着对未来的恐慌吞噬了所有的热血和激情。
研究所是工业大学的一片净土,我是这样定义的。正如川哥所说,从这里出去的人什么都不怕。这里的人都在和学校的现状叛逆着,为未来努力着。
基于这一种叛逆和对未来的执着,我加入了这里,没有想过要回头。这里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是沙漠中的一点绿,是工业大学的一块净土。
为了传承
Mos不仅仅是一个研究小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是一种值得传承下去的东西。在这里待一段时间就会感觉到,这里有一种浓浓的“mos味”。六周考核期,我在班里跟同学讲大道理,他们有时候就会说,又是mos教你的吧。我没有说什么,我为自己在mos中能学到很多而点赞。
Mos六周考核、考核最后的“失败体验”,还有等等研究所老学长们传承下来的精神,这些都是无可替代的mos文化。记得川哥的一句话:“地球没你还是一样转,没有了我mos还会更nb的。”mos成立在2008年,那年我才小学毕业,也就是前面那段“经久不衰”的话产生的时间。我在2014年才加入,享受着之前老学长们奋斗来的成果,同样也需要对这里负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传承下去。
研究所的一次大例会上我见到了以为元老级学长,学长们口中常说的三哥。三哥讲述了当年他们和院长建立研究所的往事,讲述了王老师从一个小办公室发展到了一个研究所的过程。然后在这里有幸接触到了我们信息学院的院长——王智森老师。老王讲的课我也只蹭过一节专业导论就结课了,不过研究所中到处都是老王的影子。老王的事迹就不一一提到了,赞美老王和记述老王事迹的文章早就不计其数了。唯一的一次蹭课,老王的那几句话让我深深的记在心里难以忘记:
“机会从来不留给机会主义者。”
“每一篇论文,每一篇报告写给自己的未来。”
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着。这里不会给我们什么,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去学习,自己去索取。每个人也都在为研究所付出着——将这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MOSER
回到开篇的那句话,终于可以很正式地在自己的名字前面严肃地打上一个“mos”前缀,祝愿自己能一直这样坚持走下去,相信自己以后因为有了mos还会走得更远。Mos在实际存在上也许只是一个403,但在我们心中可以是整个世界。
在这里,有我所认识的所有moser——
学霸张志安组长;
考核期的傲娇健哥,后来终于恢复了男(dou)神(bi)属性;
神嘴温哥,我就是这样被忽悠来的;
萌萌的汪汪汪杰洋;
土豪光环附体钱芃;
非常痛恨别人写错自己名字还给自己弄了另一个容易弄混的名字的网页大神许洋洁;
PPT大神申小强;
经常晚自习碰见在楼道里打电话的颂姐。。
还有两位不太了解的陈茜学姐和王荣(哥)学姐。。。
还有我们的川哥。
I’M MOSER!!
当我知道我成为正式mos成员之后我发现我出奇的淡定,终于在这里把几乎每个人都发过说说的一句话写了出来:
“I’M MOSER!!”
未来
希望自己不忘初心,为未来努力。
在这里,享受这里。
健哥说:这TM才是大学生活。
集成测控技术研究所
2014.11.29